關注民生 服務社會 發(fā)掘真相 傳播價值 感謝您瀏覽江蘇蘇訊網。 歡迎投稿:郵箱724922822@qq.com 客服電話:025-86163400 18061633398

長江文化數字大展將180萬平方公里流域搬進展廳——光影躍動,萬里波濤入畫來

2023-11-24 08:45 來源: 編輯:中國江蘇網 瀏覽量:0

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(xiāng)的千年文脈,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。從遠古先民的篳路藍縷,到數字時代的飛騰創(chuàng)新,每一寸光陰都在滾滾長江水中留下記憶。當代長江文化如何與時俱進以創(chuàng)新形式呈現其文化脈絡?11月24日,“何以長江——長江文化數字大展”在江蘇大劇院開幕。記者提前來到展覽現場探館,感受這場震撼大展的精彩現場。

數字之力,激蕩大江圖景

步入展覽現場,酷炫的光影變化瞬間襲來,如雪山溪流,如萬古奔流。步入這組名為《天際流》的數字影像空間作品,展覽序幕由此拉開,一條“數字奔流”的大江也由此呈現在觀眾面前。

數字長卷、紙本水墨、分屏影像、水印木刻、手工藝裝置、聲音可視化裝置……創(chuàng)新表達,各種新媒體藝術、數字藝術、裝置藝術層出不窮,展現出一幅可閱讀長江圖景。

隨光影前行,在這處25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內,沉浸式體驗無處不在,仿佛進入中國傳統(tǒng)山水畫,層巒疊嶂、移步換景。觀眾置身其中,需要調動全部感官體驗,去聽去看,感受長江蔚為壯觀與迂回蜿蜒,溯源偉大母親河的雄奇與浪漫。

“展覽旨在以數字視角構建‘未來長江’。我們要用新的技術手段、工具和媒介,去開展我們這個時代感受長江、想象長江的探索。”本次大展學術主持、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(guī)劃學院教授魯安東表示,期待這項展覽能帶領更多大眾了解到,數字形態(tài)下的長江文化可以不斷“蝶變”,帶來生態(tài)、經濟、產業(yè)、社會等多維度價值。

新科技,激活長江文化“瑰寶”。此次數字大展由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效團隊黑弓BLACKBOW與國內前沿數字藝術團隊MetaWay麥塔維共同打造,采用4K交互、Unity 3D、AI、3D Mapping等前沿技術,共創(chuàng)全維度感官互動沉浸體驗。

此次大展藝術總監(jiān)王志鷗,曾擔任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效總監(jiān)、奧林匹克主火炬總設計師。他介紹,這次展覽旨在以“科技美學打造中國文化記憶”,希望觀眾可以共同行走在長江這幅畫卷之中,“一遍遍踏入一條河流,一遍遍滋養(yǎng)出新的理解、新的感受、新的驚喜”。

意象之美,輝映中華文明

從長江源頭到揚子江畔至入???,藝術家們橫跨山與海,捕捉到豐富的、不為人知的“長江故事”。

展覽中,邱志杰、陳琦、王志鷗、劉建華、楊泳梁、李振中等16位藝術家利用各種創(chuàng)新藝術媒介,為觀眾講述最日常、最身邊的“長江故事”。

“巴山夜雨漲秋池”“不盡長江滾滾來”……一句句與長江流域有關的膾炙人口的詩詞,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文化基因。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邱志杰的參展作品《長江詩境圖》,將長江流域的地理特征呈于水墨之間,同時也將詩性長江的文脈融進江山中。觀眾對著作品前的沙盤掃一掃,就能看到屏幕里,一句句與當地有關的詩句升騰起來。

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院長陳琦教授,帶來數字版水印木刻版畫《2012生成與彌散》,黑與白的紋路、光影的變幻,帶來強烈視覺表達。“數字藝術不同于其他媒介,可以提供極其豐富的細節(jié)畫面。”陳琦表示,這件作品不僅反映了對水的描述,更是反映了中國人對時間、對生命的看法。

用影像記錄母親河的點點滴滴,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城定格;以不同藝術形式匯聚成巴山蜀水間不同民族文化的“隔江同頻”;用混合材料裝置,讓觀眾感受長江不同時段的落日意境;用瓷、微水泥、稻谷、真絲等共同“搭建”一個可“觸摸”的靈動江南……展廳中,從浪花中奔涌出的各類創(chuàng)新展陳,連綴成一幅“180萬平方公里”的畫卷。

體驗之旅,煥新傳統(tǒng)文化

創(chuàng)意、創(chuàng)新、技術……讓6300多千米的滾滾長江“流”進每位觀眾內心。在這里,每朵浪花、每段漣漪、每次波瀾都變得更立體、更生動、更直觀,也讓觀眾變換無數視角“浸”看長江。

刷新觀展體驗,館內的“互動”巧思調動各種“感官”,拉近長江與人的距離——

近“觀”長江,趣味橫生。數字屏幕上,江豚“一躍而起”,“邀請”你一同感受江中嬉戲的美好。觀眾可以輕觸屏幕,通過著色、描繪等,現場設計一只你的“專屬江豚”。幾秒后,這只卡通版江豚便會“游”進屏幕中,拍打著浪花與你互動。

靜“聽”長江,身臨其境。在“奔流入海·山川同脈”篇章中,觀眾可坐在椅子上,靜靜聆聽一首靜謐、悠揚的《江畔搖籃曲》。這一作品由MetaWay麥塔維與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共同創(chuàng)作,細聽可以識別出江水涌動、微風拂過的“自然聲”。“這種被江水包裹的感覺,讓人仿佛‘回’到母親的羊水中,而當我們面對母親河長江時,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相似的‘依戀感’。”策展人介紹,觀眾還可以戴上腦電波裝置,“不同的人聽這首曲,會有不同感受,你聽這首曲子時的感受,可以由一段腦電波反映出來。”現場,體驗者可以將這段腦電波圖像打印出來,作為紀念禮物帶走。

訴“說”牽掛,傳遞祝福。長江干流流經11個省區(qū)市,孕育著多民族區(qū)域性文化。在《長江方言》這一作品前,你可以通過麥克風,以你的家鄉(xiāng)方言,喚一句“長江,你好”。通過語音識別后,你的家鄉(xiāng)方言會生長為“數字花卉”,飄落到眼前的方言地圖“數字屏”上。

“感”知時光,守望長江。新媒體藝術家楊鼎用三屏影像裝置,分6個章節(jié)敘述長江之上生命的故事。“我把這組作品命名為《我從長江來》,既想呼吁更多人關注、保護長江的生物多樣性,也想通過藝術表達體現自己對生命、對時光的理解。”楊鼎說,這組運用了VR技術的作品,將江水的流動、沖刷、奔騰細致、立體地“定格”下來,“數字碼的匯流將每個被捕抓的生命,烙印在時間的刻度里,綻放著屬于每個人的長江之息”。

何以長江?你看到的、聽到的、說出的、感受的,共同凝聚成一個具有共識、共鳴、共情的“文化烙印”。“通過AI技術的深度應用和通感設計,我們可以將人們對長江的情感,與藝術、音樂融合起來。”麥塔維藝術科技數字藝術團隊負責人表示,虛擬現實技術,讓“長江”從一條實體具象的水脈,變?yōu)橐恢Ы櫲诵牡?ldquo;文脈”。

原文地址:https://jsnews.jschina.com.cn/jsyw/202311/t20231124_3322807.shtml
江蘇蘇訊網客服:025-86163400
【責任編輯:陸超】

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江蘇蘇訊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本網按規(guī)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,請致電025-86163400 ,聯(lián)系郵箱:724922822@qq.com。

圖片新聞
熱點資訊
熱點聚焦